价值共享,记录归墟的发展脚步
考古和文献资料记载表明,人类从自然酿酒发展到人工造酒的时间,约在10000至7000年以前。从人类社会农业起源及考古发现推断,中国人工酿酒的历史可追溯到磁山文化时期,距今已有7000多年。
众所周知,凡是含有糖分的物质,如水果、蜂蜜、兽乳等,很容易受到自然界中的发酵微生物的作用而产生酒精,从而变成含有酒精成分的液体。古代典籍中记载的“猿酒”,就是自然酒之一。
第一代人工饮料酒。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是先进入游牧社会,然后再进入农业社会。人类最早的人工饮料酒的发明,则是游牧时代用兽乳酿造的乳酒。因为兽乳中含有乳糖,能自然发酵生成乙醇(酒精)。这种乳酒,古代称为“醴酪”。也就是说,第一代人工饮料酒,是不添加任何糖化发酵剂、自然形成的。
中国第二代饮料酒。又称人工发酵酒(相对非蒸馏酒而言),简称发酵酒,是加了糖化发酵剂而酿成的。所加的糖化发酵剂,就是曲蘖。发酵酒又分为天然曲蘖酿酒和人工曲蘖酿酒两个阶段。
粮食酒。也就是发酵酒的出现,应在磁山文化时期,距今7000多年,这可以从地下出土的大量饮酒、酿酒器皿中得到证实。
第三代人工饮料酒——蒸馏酒。蒸馏酒现在多称为白酒,又叫烧酒。蒸馏酒是为了提高酒度,增加酒精含量,在长期酿酒实践的基础上,利用酒精与水沸点不同,采用蒸烤取酒的方法获得的。蒸馏酒是中国酒的第三代酒,它的出现是酿酒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。蒸馏酒的出现时间目前虽然还存在争议,但大多数人认为,其产生时间大约开始于800多年前的宋、金时代。
中国白酒的起源于何时的问题,目前还没有定论。当前比较有依据的说法,主要有以下几种:
1. 东汉起源说
1981年,著名考古学家马承源先生撰文《汉代青铜蒸馏器的考察和实验》,介绍了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铜蒸馏器。它由甑和釜两部分组成,通高53.9厘米,凝露室容积7500毫升,贮料室容积1900毫升,釜体下部可容水10500毫升。在甑内壁的下部有一圈穹型的斜隔层,可积留蒸馏液,而且有导流管至外。马承源先生用这件青铜蒸馏器做了多次蒸馏实验,所得酒的酒精度为平均20度左右。经鉴定,这件青铜器为东汉初至中期之器物,由此可推断出在东汉时期已出现了蒸馏酒。另外在四川彭州、新都先后两次出土了东汉的“酿酒”画像,与四川传统蒸馏酒设备中的“天锅小甑”极为相似。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白酒起源于东汉。
2. 唐代起源说
在唐代文献中,烧酒、蒸酒之名已有出现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(公元772~846年)诗云:“荔枝新熟鸡冠色,烧酒初开琥珀香。”唐代李肇(生卒年不详)写的《唐国史补》中有:“酒则有剑南之烧春”(唐代酒普遍称为“春”);晚唐诗人雍陶有诗云:“自到成都烧酒热,不思身更入长安。”可见在唐代,烧酒之名已广泛流传了。这些蒸馏酒的名称,能够证明唐代已有了白酒或与白酒相类的酒。
3. 宋代起源说
在《宋史》第八十一卷中记载:“太平兴国七年(公元982年),泸州自春至秋,酤成鬻,谓之小酒,其价自五钱至卅钱,有二十三等。凡酝用秫、糯、粟、黍、麦及曲法酒式,皆从水土所宜。”这就充分说明,从北宋起就有蒸馏法酿酒了。《宋史》中所指的“腊酒蒸鬻,候夏而出”,正是今日大曲酒的传统酿造方法。
宋代起源说在《宋史》第八十一卷中记载:“太平兴国七年(公元982年),泸州自春至秋,酤成鬻,谓之小酒,其价自五钱至卅钱,有二十三等。凡酝用秫、糯、粟、黍、麦及曲法酒式,皆从水土所宜。”这就充分说明,从北宋起就有蒸馏法酿酒了。《宋史》中所指的“腊酒蒸鬻,候夏而出”,正是今日大曲酒的传统酿造方法。
4. 元代起源说
白酒自元代始创的依据是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中的相关记载,其中写道:“烧酒非古法也,自元始创其法,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,蒸令汽上,用器承取滴露,凡酸败之酒,皆可蒸烧。近时唯以糯米、或粳米、或黍、或秫、或大麦,蒸熟,和曲酿瓮中七日,以甑蒸取,其清如水,味极浓洌,盖酒露也。”说明这是典型的固态发酵工艺。固态蒸馏所得酒的酒度要比液态蒸馏高得多。白酒生产从液态发酵与蒸馏,到固态发酵与蒸馏,是中国白酒科技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。
上一篇 | 返回列表 |